全国服务热线:13868690070

技术中心

缩小区域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优质教育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近日正式对外发布,这100个典型案例是在多轮严格慎重的专家评审基础上,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全国分批征集的“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典型案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小学党建德育等主题的近1200个案例中遴选得出。案例主要呈现出直面新时代基础教育痛点、聚焦根本任务与关键要求、注重区域教育顶层设计等方面的特点。

  按照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主题,实践创新典型案例分为党建德育与学校安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素质教育深化发展、减负提质与数字化战略等五大类。100个案例的详细的细节内容将陆续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今天,一起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主题下的11个案例——

  作为首都首善之区,北京市西城区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新格局。

  一、积极扩增优质学位,保障人民群众“上好学”。近年来,西城区为应对入学高峰,通过改造现有校舍、挖掘街道社区空间、租用社会房产等方式综合施策,突破中心城区、老旧城区空间限制,全面保障学位供给,基础教育用地占区域面积5.18%,比2018年增幅9%。新增教育用地的14个独立校区,均由知名学校或知名校长承办,同时通过集团化办学、对口直升等方式打造优质学位,不断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求。2018年以来,西城区共新增义务教育学位近7万个,其中优质学位5.7万余个,占比81.5%。

  二、着力提升教育品质,让好学校办在“家门口”。集全区之力,将胡同里、百姓家门口、规模较小、基础相对薄弱的19所中小学,打造成“教育有特色、发展有品质、校园有颜值、办学有风格”的“小而精”“小而美”学校。着力实施六个“一”策略:一位区级班子成员引领一所学校,区四套班子成员直接担任学校名誉校长,既挂帅又出征;一个好团队带动一所学校,选优配强学校领导班子,重点抓好“领头雁”;一批优秀人才支撑一所学校,选派名优校长兼任校长,推动名优校“组团式”支持特色校发展;一种特色文化彰显一所学校,鼓励学校内外兼修,探索新的特色发展之路;一组优质资源赋能一所学校,打造“文化百脑汇”,挖掘首都高校资源,赋能学校发展;一位设计大师点亮一所学校,9位著名建筑大师带领大师营团队,精心打造精美校园。目前,19所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特色、教学质量、社会认可度等提升显著。

  三、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深入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扎实推进减负、提质、增效。实施区级“划片分格”联合巡查制度,严格校外违规培训治理。加强作业、考试命题管理以及区域课程实施,推动“减负”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出“课堂+作业+评价”三加联动式研究,以作业改革撬动课堂教学变革,打造高效学习课堂。实施课后服务“升级版”,统筹属地资源,为学校提供226门课后服务“菜单”。按需“点餐”到校的做法被列为全国落实“双减”十大案例之一。实施学生身心健康专项促进行动,将“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四小”防治纳入政府重点工程。采取远眺行动、体能训练营等措施,推动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跳动校园”活动,通过“小跳绳”等项目,突破场地空间限制,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在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西城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统筹学校劳动课程和校外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建立家校社协同实施机制,加强劳动教育。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坚持思想引领,坚持区委区政府负责人讲好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第一课制度,引领教师赓续西城教育“红色”血脉,永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实施“红墙先锋”工程和“双提升”工程,开展争做“红墙育人先锋”等活动,引领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坚持示范引领,发挥名师工作室、导师团作用,打造“教育科研月”品牌,推进西城教育研修网2.0升级改造,研发“教师AI学伴”,全面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坚持激励引领,实施“教师成长关爱工程”,开展教师体质健康“云监测”和教师心理健康“阳光心语热线”项目,守护教师身心健康安全;设立西城区霍懋征奖、班主任节,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成就感和获得感。坚持骨干引领,积极地推进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目前参与交流轮岗干部教师2176人,其中骨干教师1592人,占比73%。

  天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为契机,紧紧围绕公平普惠这条主线,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一、坚持标准主导,以现代化建设夯实优质均衡发展基础。2008年至2020年,天津市连续实施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程,先后出台《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08年版、2013年版、2016年版,明确涵盖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师队伍、素质教育等方面两个100条建设标准,形成可持续发展、螺旋提升的指标体系,分阶段、分区域推进实施。累计投入120亿元,加固重建457所学校,总面积179万平方米,配置教学仪器设施382万台(件、套),规范建设1364个藏书室和1554间阅览室,配送图书881万册,全市城乡学校从资源配置到教育质量,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到学校管理都执行统一标准,坚持底线要求。

  二、坚持先行创建,以科学规划引领优质均衡发展路径。制定《天津市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规划》,确立了两步走工作思路,将全市16个区分为先行创建和全面创建两个阶段。遴选4个区率先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到2028年,力争16个区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

  三、坚持重点突破,以项目建设提升优质均衡发展薄弱环节。一是抓办学条件保障,补齐硬件缺口。2020至2022年按照居住小区配套学校“四同步”原则,开展小区配套中小学专项治理。新增中小学学位14.7万个,提升改造C级校舍24.76万平米。新增配置中小学教学仪器设施308.86万台(套、件),提升改造学校体育运动场馆210.34万平米。二是抓经费投入保障,提高资金效益。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投入责任。健全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杰出津门校长、教师、班主任培养支持计划,以及师资培训、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项目。

  四、坚持辐射引领,以优质资源共享扩大优质均衡发展覆盖面。为破解中心城区东部和北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环中心城区和远城区城乡差异较大等问题,先后实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工程1.0版和2.0版。一是推进市教委直属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与滨海新区等区域合作办学38所。二是统筹和平区等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环中心城区和远城区结成14个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三是推动蓟州区等5个远城区区内城镇优质学校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等形式帮扶乡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共结成123个城乡教育帮扶共同体,覆盖73.1%的乡村学校。四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办学,全市成立教育集团95个,集团成员校共计369所,学区化办学比例达到100%,特色课程、师资队伍、教研科研、场地设施等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一步整合。

  五、坚持强师强教,以队伍建设强化优质均衡发展关键。一是抓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实施“未来教育家奠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等十余项师资培训项目,实现各学段、各学科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培训全覆盖、乡村教师培训全覆盖,近5年累计参训人数达2.98万人次。自2020年着手构建完善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梯队,截至目前分别为1235名、19196名、23021名。二是抓教师资源配置优化。深化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盘活存量编制资源,核定编制内补充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教师。持续推进“交流轮岗”,自2015年累计交流教师25577人次,“交流教师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比例”“交流教师中骨干教师比例”两项核心指标均稳定在20%、50%以上。三是抓教师发展激励保障。制定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深化教师职称分类评价改革。以天津市南开中学、天津市实验中学等学校为试点开展教师职称“自主评审”。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落实乡村教师增加绩效工资政策,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六、坚持内涵提升,以减负提质筑牢优质均衡发展根本。出台《提升新时代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若干举措》,聚焦完善“五育并举”课程教学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等6方面,提出17条举措,明确21项重点项目清单和17项负面清单。制定基于课程标准的25个义务教育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品质衡量准则。遴选建设100所义务教育学科课程基地和60所项目化学习实验校。开展市、区两级教学视导专项行动,查摆核心问题60余条,全市16个区域实现全覆盖。同时,聚焦“双减”要求,紧扣“课程、教学、作业、考试”等育人关键环节,开展109场“精品教研”系列活动。

  七、坚持政府责任,以机制建设提供优质均衡发展保障。完善全程跟踪制度和工作倒逼机制,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校逐项进行整改提升,确保校校达标、项项达标。建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开展动态化创建过程监测。制定《天津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督导评估实施办法》《天津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督导评估细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阶段性专项督导评估,紧盯问题整改。建立完整督导问责机制,连续5年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落实情况纳入对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

  内蒙古包头市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基础教育基点作用,多措并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实施“强师筑基”工程,将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优质均衡的基点。强教必先强师,包头市一直在优化教师编制管理,按照“学校挖潜、县域调剂、市级统筹”的原则,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分配,有序增加专任教师数量。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优化中小学高级专业方面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在示范性普通高中建立高级专业方面技术岗位周转池,储备300个岗位。对从事教学、研究、培优工作的国内知名专家、名优“银龄教师”等专家型人才协议工资制或项目工资制。开展教师专业素养测试,测试结果作为职称评聘的条件。建立“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名教师”培养体系,培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符合常理、充满了许多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实施“课堂提效”工程,将打造高效课堂作为优质均衡的根本。课程课堂是教育的核心,直接关乎学校人才教育培训质量。包头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开展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引领下,制定《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全学段全面推广普及“教学评”一致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设计等教学,各学校按学段分学科总体构筑丰富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课堂及个性化选课形式,推行国家课程的差异化学习,拓展课程的选择性学习,优劣势学科课程的辅导性学习,改变课堂生态。制定《作业管理指导意见》《基础性作业设计指南》,建立了作业设计负面清单和作业设计审核公示制度,强化作业批改与教学诊断。完善课后服务,建立以“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特长拓展”为主要内容的分层次、可选择的课程教学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针对劳动、科学等课程优化设置,拓展实践场所,健全评价机制,强化专业指导,遴选典型案例,逐步形成丰富实用的教育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与应用。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符合岗位特点的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以正向激励、评价引领激发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

  三、实施“县域联盟”工程,将城乡教育一体发展作为优质均衡的支撑。包头市出台《“十四五”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促进城乡学校结对共建实施全市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动中心城区与农牧旗县区学校结对帮扶机制,编制部门为派出支教教师学校核增200余个专项编制,财政部门每年拨付450余万元专款,用于保障教师待遇。全市县域联盟内优质中小学与农牧区中小学结对率达到100%,实现教学同步,课程同步,活动同步,资源共享,城乡、区域、校际融合协同发展局面基本形成。在义务教育阶段全方面实施“阳光招生”“阳光分班”,“择校热”“择班热”得到一定效果遏制,义务教育学校生源分布日趋均衡。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是根据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机制,每年解决近7万随迁子女入学。同时包头市自治区示范高中与农牧及边远旗县高建“项目班”,提升县中办学质量,反哺农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实施“优校孵化”工程,将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作为优质均衡的路径。包头市出台《包头市关于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发展的意见(2021年-2025年)》,以办好百姓家门口每一所学校为主攻方向,以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委托管理、多法人组合、单法人多校区、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制等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为基本路径,促进义务教育集群发展,推动薄弱学校向优质特色学校转型。目前已培育创建20个教育集团,到2025年全市至少培育创建30个教育集团,充分的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五、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优质均衡的载体。包头市建成包头教育云平台,开设覆盖全市中小学校的“同频互动课堂”“名师视界”“名校网络课堂”远程网络课堂和“青春导航”心理健康公益热线。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数字实验室、虚拟实训环境、数字场馆和智慧学习等智慧场景建设,实现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创建“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未来标杆学校。全力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实现全场景信息化应用,尤其是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载体。

  近年来,江苏省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走在前、作示范”的重大定位,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重点从四个方面强化统筹,系统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下好“先手棋”,推动规划引领走在前。江苏是全国首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的省份,相关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先行探索区域优质均衡发展。在推进基本均衡的同时,积极探索优质均衡发展。201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2012年,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2015年,省政府评估认定了17个“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二是规划目标适度超前达成。新时期,依照国家面向2035年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规划部署,结合江苏真实的情况,适度超前设定规划进程和目标,计划到2025年,全省60%左右的县(市、区)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标准;到2030年,力争所有县(市、区)达到国家评估标准。分层分类推进创建工作,指导各地根据人口规模、经济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等编制和落实创建规划。

  二、突出“标准化”,推动学校建设水平走在前。坚持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十三五”以来,江苏持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建立完整标准引领、动态监测、反馈改进的“全链条”推进机制。一是注重标准引领。2015年,率先在全国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突出“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以生为本”导向,对学校办学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更加关注师资队伍、课程改革、学校管理等内涵建设要求,努力实现校际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大体均衡。二是促进校校达标。建立覆盖全省6400所义务教育学校的监测制度,聚焦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等,推动问题整改,努力实现校校达标、项项达标。目前,9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总体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基本实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上的水准一样高、公用经费一样多,人民群众一样满意”。

  三、着力“补短板”,推动城乡一体发展走在前。坚持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努力破解“城镇挤、乡村弱”问题。一是加快资源配置化解“城镇挤”。适应学龄人口、城镇化、人口迁移等带来的新变化,指导各地科学制定县域城乡学校布局规划,建立完善与非流动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科学测算义务教育阶段学位需求,持续将扩大城镇学位供给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近三年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600所。二是全力提高质量改善“乡村弱”。强化优质带动、资源共享,全省建成1600个义务教育集团和城乡学校共同体,促进校际间管理、教学、教研紧密融合。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交流轮岗的骨干教师数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以上。加强国家和地方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逐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四、用好“指挥棒”,推动优质均衡达标走在前。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大力破解优质均衡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一是创新监测评估机制。构建省级达标监测机制,持续推动优质均衡水平提升,目前,全省优质均衡监测达标率从2017年的62%提高到83%。完善省级评估机制,推动参评县(市、区)政府加强义务教育保障,破解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择优推荐机制,推进县(市、区)接受国家评估认定。目前,全省95个县(市、区)中有32个通过省级评估,12个已接受国家评估认定实地核查。二是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一方面,将优质均衡发展纳入省市县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考核,纳入对市、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平均拉动每个参评县(市、区)投入20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0所左右。另一方面,搭建优质均衡创建平台,通过季度县区长论坛、现场推进会等,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推动县(市、区)快速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宁波市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重点,突出全域一体、全员覆盖、全面发展,实现了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跃升。

  一、强化党建统领,把牢培养时代新人的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更好扛起立德树人崇高使命。一是强化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创新建立民办中小学党组织参与学校治理“三张清单”,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筑牢思政教育这个基石。发挥红色根脉优势,传承弘扬阳明文化等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推动思政金课、党史微课、国学通识课、院士公开课进校园,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突出全面发展这个目标。落实“双减”政策、做好“五育”加法,开发近6000门素质拓展课程,“一校一案”优化课后服务,“一生一艺”培育学生特长。

  二、强化政策统筹,创新教育扩优提质的制度机制。以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牵引,聚力缩小义务教育“四大差距”,全市10个区(县、市)有3个接受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评估,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一。一是城乡区域同标共进。针对“城市挤、农村弱”问题,将全市22所优质高中超60%的招生名额,按照学生数均衡分配到城乡学校,从源头上提升乡村学校吸引力。针对“农村学校留人难、乡村教师成长慢”问题,建立山区海岛学校特设名师岗位、农村教师特岗津贴和职称评审倾斜等制度,健全名师带乡村教师、骨干教师城乡交流轮岗等机制,去年城乡教师交流率超30%。二是公办民办同步提升。推进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24所薄弱学校转为公办,25所终止办学,在校生占比由13.04%降至2.7%。强弱结对打造覆盖所有公办学校的“教共体”,全市中小学校际差异系数均低于0.28。三是随迁子女同城同待遇。高标准落实“两为主”原则,把30.7万随迁子女全部纳入“甬有优学”体系,建立跨县域外来务工人员社保互认机制,实现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入好学,符合入学条件且有意愿就读公办学校的接纳率达100%。

  三、强化资源统配,夯实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础支撑。根据非流动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一是构建优先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中小学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1.5倍以上,安排6亿元市级统筹资金精准支持义务教育,城乡生均经费基本一致。创新建立教师编制激励机制,向“双减”、支教助学等倾斜,去年以来新增编制6797名。二是打造教育家型教师队伍。坚持提高待遇与强化人文关怀相统一,对照当地公务员工资标准大幅度提高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在全省率先培养正教授级中小学教师,常态化抓好师德师风教育,构建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育体系。三是建设智慧绿色美丽校园。结合城乡有机更新,连续四年将中小学学位扩容作为民生实事项目,累计改扩建中小学322所、增加学位20.6万个,智慧校园超过90%,省级标准化学校实现全覆盖。

  四、强化力量统合,营造共育祖国花朵的优良环境。突出家校社联动、跨部门协同,共同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是建设“最美上学路”。秉持“一校一路一景”理念,通过建设风雨长廊、美化沿路环境、设置“护学岗”、构建智能接送系统,累计建成200条“最美上学路”,为学生上学放学平安护航。二是打造“健康成长营”。着眼校园安全和心理健康两个重点,构建“一环四员”风险防控体系,按照师生比1︰15配置心理导师5.8万名,做到校情动态监测、需求实时响应、身心全面呵护。三是共建“阳光爱心园”。健全十五年一贯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普特互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应收尽收”“应随尽随”。把扶困助学纳入大救助体系,建立重点群体精准画像、立体帮扶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奉献爱心,让教育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孩子。四是唱好“东西协奏曲”。建立市、区、校三级结对帮扶体系,与新疆、西藏等对口地区共建学校430多所,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开展组团式帮扶和师生双向交流,“课程援凉”项目得到教育部肯定。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围绕“制度引领、教师交流、学生联动、数字赋能、品牌共享”五大维度,不断丰富名校集群内涵,积极探索跨地区教共同体建设,推进教育多维度合作交流,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和辐射率。

  一、坚持制度引领,构建集群新范式。一是重视顶层设计。遵循“开放协同发展、因地施策推进、区域整体提升”等原则,制定一项《上城区教育“新共同体”三年行动实施推进方案》,编制上城现有名校、名师、名校长清单和未来五年需辐射的学校清单,构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辐射蓝图。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区县协作、校际联智、教师联培、专家联席、活动联建”等N项机制,着力做好“需求调研、顶层规划、畅通互访、过程监控、目标达成、树立品牌”六大工程,不断拓展名校集群联智的发展新范式。三是推进联盟发展。以全区中小学办学品质和名师名校长工作坊为核心,构建“1个联盟中心+15个协作联盟+N个教共同体”三级发展联盟,形成“区域联动、校校连通、线上融合”结对帮扶机制,组团输出名校区域链。截至目前,在上城教育联盟中心的指导下,已组建“山海”“杭阿”“上剑”等15个协作联盟,开展跨地区教育协作帮扶。2023年,上城区新增组建22组跨地区城乡义务教育教共体,结对完成率达147%,居省市前列。

  二、深推教师交流,激发队伍新活力。一是推动名师工作坊建设。充分的发挥区域内特级教师、名优教师等资源优势,全面启动“131”个特级教师工作站,持续推动乡村名师工作坊建设,加大名师教育辐射半径。截止目前,已成立跨地区教共体名师工作坊50个,邀请200余名受援学校骨干教师加入名师工作坊,通过在线研讨、空中课堂、现场指导、影子培训等途径开展集体教研1259次,加大“种子”教师培育。二是健全教师交流机制。制定《关于逐步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意见》,健全跨省市区城乡互助教师交流机制。截至目前,上城区与常山、开化等15个协作地区持续开展教师交流、跟岗培育,线余位名师名校长送教,选派79位名优教师奔赴常山、淳安、剑阁等地支教。三是创新“互联网+”师徒结对模式。将300余位教育协作地区优秀教师纳入上城区100个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培养体系,积极地推进“一区多地”教师培训,开展在线研修课程、网络复习同步教研等130余场活动,累计培训教师3000多人次,单次培训在线余人,惠及义务段师生达16万余人次。

  三、强化学生联动,提升素养新发展。一是坚持课程共享。聚焦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开展71位名师说“双新”伴学活动,研发100个思政“一体化”课程资源包,推进800余个拓展性课程建设。鼓励区内教研员、名优教师对结对校进行课程方案的专项调研和精准指导。积极构建“示范课引领、网红教师开设拓展课”微课堂学习方式,共享示范课914节、线门,实现跨越千里的学生共享一堂名师课。二是促进活动共融。积极打造“走读上城”学生活动品牌。研发设计共享课程,推出研学路线,实现学生线上共研共学,线下跨校体验,助力两地学生享受更具互动、高效的学习,携手美好成长。仅2023年,上城区与杭州山区4县的跨地区教共体开展“携手制作扇面、畅玩校园科技、匠心传承宋韵、共同挑战运动达人”等集体交流活动23次,开展“玩转科技、对话节气、童声飞扬、趣玩亚运”等精品学生集体活动24次,以“八八战略20周年”为主题,共享团课、精品课程、校本课程等资源,开展学生集体活动32次,不断增进两地学生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体验感。

  四、注重数字赋能,助力共享新途径。一是重视平台建设。上城教育立足“受援所需,支援所能”,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了77个跨地区教共体“智联”平台。通过云端全景式送教、远程专递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等形式,提升跨时空结对帮扶实效。二是加强同步教研。结对学校建立“一课双研”思路,每周先集体研课,开展“课前导研”备课和“课后返研”反思活动,再借助“智联”平台开课,促进教师线上同步教学研究。三是开设同步课堂。常态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等“同步课堂”,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间的教育帮扶高效化。同步开放上城智慧教育平台,共享名师微课、拓展课程等优势资源340.12GB,两地师生利用互联网下载、使用上城区优质资源13000余人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共建。

  五、优化品牌共享,助力发展新格局。一是迭代教育品牌。上城区积极培育优质资源,合理优化跨地区教共体发展格局。建兰中学、天杭实验学校、采荷三小本着“互助共融,合作共赢”的原则,将名校集群化办学覆盖至跨地区学校,组建了桐庐县叶浅予建兰学校、阿克苏天杭实验学校、采荷三小教育集团梅城小学等10余个紧密型教共体,让名校资源更深层辐射,两地学校携手创造出更有系统、更有深度、更有温度、更有品质的教育,引领学校共生发展。二是聚焦项目培育。上城区积极推动优质项目区内外共融,努力让跨省、市域的每个孩子也都能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2023年,“致未来·美好足球”项目正式落户常山县域。该项目旨在将积极心理学融合至体育教育,帮助儿童在足球等体育运动中培养社会情感能力,成为能积极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目前已在7所学校试点,培育38名种子体育教师,超过5,000名学生受益。在常山,计划通过两年时间覆盖25所小学和7所中学,助力更多乡镇体育老师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从2018年开展先行试点到2021年全方面实施公办强校计划,贵州省教育厅坚持以全方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坚持从强组织抓担当、强规划抓整合、强培训抓规范、强督导抓落实,推动强师工程、学校发展规划、教学常规教科研两项常规、教师队伍办学帮扶两项保障、监测评价、督导问效“齐步走”,分三批次遴选2200余所城镇、乡村、安置点不同发展基础的公办强校计划项目学校(以下简称项目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培育,整体推进公办强校计划有效实施,努力办好办强“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一、坚持强组织抓担当。一是落实政府职责。督促指导各市州、县区将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强校计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抓手,作为解决“城镇挤、乡村弱”、校际差异大、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水平低等薄弱问题的主要抓手,与推进基本均衡发展一样,保持重视程度不减、投入力度不减、工作力度不减。二是健全组织领导。省、市、县三级成立公办强校计划领导小组,抽组业务骨干组建业务指导、评估督导、综合保障等小组,为项目学校提供3年跟踪服务指导。三是系统谋划实施。省级聚焦教育行政部门“怎么推”,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优质均衡创建行动、强师工程专项行动、教育科研支撑行动等“十大行动”;聚焦项目学校“怎么做”,从微观层面制定包含办学方向、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办学条件和社会效益等项目学校培育指南,搭建实施公办强校计划的“四梁八柱”。

  二、坚持强规划抓整合。坚持规划先行,对标优质均衡、对标发展基础、对标义务教育公办强校培育指南,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市(州)、县(市、区)和项目学校3个维度的发展规划。一是市(州)规划。侧重对照所属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进度表,整体规划项目学校布局,制定指导、督导、评估路线图和时间表。二是县(市、区)规划。侧重消除校际差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县域优质均衡发展,梯度遴选培育项目学校,支持不同发展基础的项目学校齐头并进成长,明确重点工作举措、保障措施、时间表和责任人等。三是学校规划。全面客观分析学校校情、教情、学情,全面发动广大教职工主动参与编制学校发展规划,广泛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后形成学校3年发展规划。

  三、坚持强培训抓规范。一是开展指南培训。省、市、县三级分层分类组织对项目学校培育指南进行系统培训解读,重点讲清楚20条二级指标和62条三级指标“怎么做、做什么”。二是开展教师培训。将公办强校计划纳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重要内容,从政策层面、操作层面、实践层面进行系统培训。三是开展督导队伍培训。市(州)、县(市、区)组织对业务指导队伍和督导队伍进行培训,全面理解和熟悉项目学校培育指南,常态为项目学校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常态为项目学校培育工作把脉问诊。

  四、坚持强督导抓落实。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建立省、市、县三级公办强校计划督导体系。一是强化过程督导。市(州)定期组织对所属县(市、区)和项目学校开展全面督导,重点督导政府履行领导、保障职责和县(市、区)教育局推进落实情况。县(市、区)定期组织对所属学校全方面开展督导,重点督导落实学校规划、对标培指南工作落实情况。二是强化结果督导。项目学校3年培育期满以后,经评估850分以上认定为义务教育公办强校。由市(州)组织以县为单位做评估,评估达标后报省级认定。省级进行随机抽评后予以认定。三是强化监测评价。建立省、市、县三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中小学内部质量监控与质量管理制度,及时监测、诊断义务教育存在问题,及时整改问题。

  云南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两中心一高地”教育定位,从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出发,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突出“强责任”,健全工作机制。一是推动“五级书记抓教育,党政同责办教育”。召开全省教育发展大会,旗帜鲜明提出要保持“教育不举,云南不彰;教育不振,云南不兴”的战略清醒,强化“抓今天云南的教育就是抓云南未来的发展”的担当,树立“不重视教育的领导不是好领导,抓不好教育的领导不是合格领导”的导向。推动云南16个州(市)建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挂联学校制度,12个州(市)建立县级党委书记抓教育述职制度,多个县(市、区)常务副县(市、区)长分管教育工作,全省上下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氛围更加浓厚。二是明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路径。形成以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督导评估规划、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等为“四梁八柱”的政策体系,明确了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一县一案”。把全省129个县全部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开发上线云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系统,支撑教育决策、服务教学管理。三是落实经费保障。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2023—2025年省级教育投入新增300亿元以上,每年投入基础教育综合奖补资金20亿元。对在2025年及以前,主动申请接受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县(市、区),每县给予1000万元的奖补支持,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

  二、突出“标准化”,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坚持规划优先。制定《云南省“十四五”义务教育学校及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指导各地根据人口流动趋势,推动资源合理整合,优化布局结构。2022年有普通小学1.09万所,相较五年前减少551所,减幅5.06%;教学点2772个,相较五年前减少631个,减幅18.54%;普通初中从1677所增加到1694所。二是改善硬件条件。“十三五”以来先后投入各类资金400多亿元,实施“全面改薄”、中小学校C、D级不安全校舍加固改造等重大教育工程,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均达到“20条底线”要求,学校成为云南山山水水间最美丽、最安全的建筑。三是均衡配置师资。采用“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129个县全覆盖。2023年起,省级新增500个“省管校用”专项编制,依托优质初中选派校长、教师422人,帮扶27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55所初中。实施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选派1335名体育美育专业高校师生,到教育发展相对薄弱的怒江、迪庆和边境县支教。

  三、突出“抓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补充教师数量。统一全省中小学各学段教职工编制标准,向123所中小学投放周转池编制5300余名,为全省中小学增加教职工编制1.1万名,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已达标。2020年以来,共招聘特岗教师1.22万人,实施教师专项招聘一次性补充教师3.2万人,实施地方优师专项与省级公费师范生项目,每年统筹安排1600名左右培养名额,补充中小学教师队伍缺口。二是提升专业化水平。统筹实施国家、省、州市、县区、学校5级培训项目,开展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国培计划”实现85个原集中连片特困县和乡村教师全覆盖。实施省级“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和“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计划”,5年培训1万名优秀校长和3万名青年教师。各地通过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送教下乡等项目,年均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0万人次。三是强化待遇保障。联合财政、人社等部门督促各地不得在执行中变通压减“三保”支出,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薪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薪资收入水平。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实现85个原集中连片特困县全覆盖,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500元。省委、省政府2018年以来,每年拿出5000万元奖励500名优秀乡村教师,鼓励乡村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四、突出“提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健全“五育并举”育人机制。在全国率先推进中考体育美育改革,德智体美劳等各类科目全开全考,大幅度提高体育分值,首届“新中考”已平稳落地。深入打造“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及分课堂,开通《中小学德育学堂》,评选100堂中小学学科德育特色课堂。二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正在制定出台《云南省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的指导意见》。通过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等模式,采取“优质学校+新建学校(校区)”“优质学校+农村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等方式,加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三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制定《云南省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和《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等19个学科课堂教学基础要求》,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学校教师精准分析学情,开展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健全省、州、县、校四级教研体系,组织学科课堂教学竞赛和优秀课例评选,义务教育领域5项成果荣获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四是教育信息化赋能。建成云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融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全国第18个整省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省份,提供各类信息化资源1.1万多节,覆盖教师65万人、学生127万人。

  五、突出“促公平”,回应人民群众期待。一是推动“双减”走深走实。在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基础上,提出提升教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的品质“双升”要求。制定云南省义务教育学校中小学课后服务财政经费补助办法,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奖补资金4亿元,支持各地开展课后服务。持续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全省2553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至20个,压减率达99%以上。二是解决好招生入学热点问题。制定《关于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建议》,实现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落实随迁子女入学政策,2022学年全省随迁子女就读中小学68万余人,其中公办中小学占比89.27%。全省96所“公参民”义务教育学校顺利完成规范治理,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降低到规定范围内。制定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管理规定,持续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三是守牢校园安全底线。推动实施校园安全防范能力提升和学生安全明显问题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中小学实现专职保安员配备率、学校封闭化管理、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学校“护学岗”配备率“4个100%”,特别是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高位推动学生防溺水防交通事故专项行动,中小学幼儿园溺亡学生较两年前下降75%,全力守护中小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

  教育人才“组团式”是干部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格外的重视和特殊关怀。自2022年“组团式”支援工作推进会以来,北京实验中学教育工作队深入落实会议既定的目标要求,坚持思想认识再深化、工作举措再加力、责任落实再强化、难点堵点再攻坚,切实以“首都担当”作出“首都示范”,贡献“首都力量”,推动学校管理能力、教学质量取得新提升,学校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发展定位。长期以来,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束缚了北京实验中学的发展,2013年学校高考升学率仅为70%。为此,北京教育工作队在伊始就提出“更新教育方法的理念,提升内涵式发展,建设全区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九年的艰难探索、努力实践,学校的教育方法的理念在举步维艰、重重围困中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组团式”教育团队将北京的成功经验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大力推行“智达教育”模式,着力专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为孩子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营造快乐学习体验,指导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小孩子浓厚学习兴趣,有效实现了年度办学预期目标。同时,坚持规划先行,围绕“组团式”目标要求,紧扣学校发展定位,精心编制了《北京实验中学教育人才“组团式”三年工作规划(2022-2025年)》,为“组团式”工作走深走实把舵定向、谋篇布局。

  二、发挥优势,提升学校品质。依托北京优质教学资源,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承担1门必修课、开设1门选修课、上好1节示范课、做好1次讲座、结对1名本地教师、帮扶1名学困生),将“组团式”工作效益最大化。一是深化思政教育,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组团式”工作主线,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日常,持续举办青年学生“红苗班”,扎实开展红色研修活动,切实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每一名学生心灵深处。二是做实“名师带骨干”,加深结对帮带“师徒情”。扎实开展师徒结对、新老结对、课程结对、专业结对、学科帮扶等活动,推动传帮带工作走深走实,组织教师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形式帮带本地教师231名、团队46个,整体提升本地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聚力提升竞争力,打造优质教育“新名片”。以实施优质课“扎高原·润心田”行动为切入点,开设宏志班、西藏班、北京班等品牌班级,开发了科技研学、劳动教育等优质示范课程,引导教师立足西藏教学实际,逐渐完备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校教学案例在教育部举办的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三、坚持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发展。坚持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组织全市联合大教研活动,强化科研引领,发挥自身优势,打破校际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一年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7000余万元,用于学校运动场改造、综合楼建设、教学楼翻新、学生食堂建设、教工之家完善、校园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项目,实现了建设“全区一流学校”的预期目标。先后邀请65位专家开展短期教育,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发挥辐射作用,市直学校2000余名教师受益。与那曲市双湖县、市当雄县开展援助支教“手拉手”共建活动,派驻20余名教师开展下乡送教交流活动,促进基层教学机构教育质量全方面提升。学校已名副其实的成为家门口的“西藏班”,成为西藏各族群众信赖满意的优质学校、教师高度认可的学习基地。

  十二师紧紧围绕国家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部署要求,全方面实施“三个三”工程,着力优布局、强保障,促均衡、提质量,强师资、提素养。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策略,重点抓好集团化办学、校长职级制、教师管理改革、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层次地融合,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走深走实。

  一、坚持“三个优先”,着力优布局、强保障。一是教育发展优先规划。十二师教育两年来投资近8亿元,新建中小学校3所,新增学位8000个,不断夯实职工群众“有学上”的基础,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从2019年的70.25%提升至2021年的93.96%。二是教育资金优先保障。师财政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在连续四年实现“两个只增不减”的基础上实施增量补充。三是教育资源优先配置。师党委将教育局列入师规委会成员单位,研究出台《十二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改革实施方案》,对开发商、住建、自规等部门配建学校优化布局提出约束,通过新增用地指标、土地增减挂钩等方式保障教育用地,确保学校居住区教育设施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与首期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征收、同步拆迁熟化、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二、统筹“三方资源”,着力促均衡、提质量。一是实施“托管式”合作办学。与兵团一中、兵团二中合作办分校(校区),两校每年选派30余名管理干部及骨干教师全面进驻分校(校区)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形成“名校+新校”的“托管式”合作办学模式,充分的发挥名校引领辐射作用,共同打造优质教育品牌。二是实施“帮扶式”兵地教育融合。与乌鲁木齐市各区(县)、吐鲁番市、阜康市教育局签署《教育融合发展备忘录》,与三地11所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研交流、文化建设、干部交叉挂职等方面实现深层次地融合,助推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提质增效。三是实施“组团式”教育援疆。与山东省,湖南益阳市、山西长治市等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教学+教研+教管”组团帮教模式,全师11所义务教育学校与援疆省市优质学校缔结为“友好学校”,每年开展线余名齐鲁名师和专职教研员赴师支教送教帮教,为十二师教育“把脉问诊”“传经送宝”,形成“固点、串线、组面、成体”的教育援疆新模式,助推十二师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搭建“三个平台”,着力强师资、提素养。一是搭建校长职级成长平台。建立“四级九档”校长职级体系,实行三年一聘期制,并建立职级能上能下、职位能进能退、工资能高能低的校长晋级、降职、责任追究和薪酬发放制度,职级工资由财政单独保障,着力打造“教育家型”校长队伍,以“五会议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全方面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按照“强校+弱校”模式,组建“紧密型”西山新区基础教育集团,设立鼎立、和美、亚心、交河4个校区,成立集团党委,并给予集团党委充分办学自主权,建立集团党委提名成员校书记、校长,成员校书记、校长提名副校长,副校长提名中层管理人员的选人用人机制,实行集团内“师资统一调配、教研统一规划、质量统一监测、绩效统一标准、招生统一组织”等九个统一,进一步盘活集团优质教育、教师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集团内学校由“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在核心校的带领下,集团成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办学活力全面激发。二是搭建教师竞赛平台。每年开展义务教育各学科全覆盖的教师优质课大赛、基本功大赛、微课(短视频)大赛、作业评比大赛等各类赛事40余场,“万名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已打造成十二师党建品牌,教育影响力在兵团,乌鲁木齐市逐步扩大,教师内涵发展正在全面起势。三是搭建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平台。建立遴选与培养、管理与使用一体化的骨干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构建起“三级三类”(兵团级、师级、校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培养体系,评选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140人,参与兵团、乌鲁木齐市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达到148人(占在编教师的1/8以上),建成6个“三名”工作室,教师从过去的“招不来、留不住”到现在一岗难求,教师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四、立足“三个课堂”,着力推动师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十二师作为国家级信息化实验区,积极推动“三个课堂”建设,同时也加强“好分数”“十六进制”“十二师教育资源云平台”建设,形成教、学、考、评、管一体化,组建“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应用省级专家团队”,助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热情参加疆内外联动课程应用,加大教育信息化使用力度,开展师级研讨课、公开课,重点帮助教师提高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水平,优化整合全师教育资源,全面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

  目前,十二师各学校互联网接通情况达100%,WiFi覆盖情况达30%,学校多媒体(触控一体机)教学班和功能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分别达100%和90%,同时建立了十二师教育智慧云平台,其中教学平台、阅卷平台、教研平台、互动评课、名师工作室和办公教育系统OA等,各学校拥有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现有多媒体教学环境9所,混合学习环境9所,智慧学习环境学校2所。通过信息技术使偏远团场学校的薄弱学科教师共享师域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师域教学资源共享、教研智慧共聚、教育难题共解。有力推进十二师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华山中学:发挥联盟优势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3年是第二师铁门关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攻坚之年,也是华山教育联盟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联盟协同发展的机遇之年。2023年,教育联盟在师市党委的支持下、在师市教育局的指导下,通过持续加大优质资源的辐射力度、强化联盟共同体建设、深化联盟校领导、骨干教师培养、扩大教师交流轮岗等措施不断推进教育联盟快速发展。

  一、强化引领,为联盟发展提供核心动力。铁门关市作为第二师机关及政府所在地,承载着兵团向南发展、聚集人口的重要功能,而快速提升教育质量是聚集人口、拴心留人,特别是引进优秀人才的关键。在二师党委的要求及师市教育的部署下,华山中学积极做出响应,在结束上一轮为期两年的教师轮岗基础上,2023年华山中学又从库尔勒义务部校区抽调四名中层干部到铁门关校区的初中部、小学部担任校领导,同时派出40多名骨干教师到铁门关校区轮岗。管理团队与骨干队伍的加入进一步激发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整体上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使铁门关教育核心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又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作为师市教育联盟的龙头学校,华山中学2023年共有8名中层干部在师市联盟校担任校长,近50名骨干教师在联盟校援教、轮岗,并承担所在学校部门主任及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重要工作。在定点援助联盟学校的同时,华山中学2023年派出骨干教师前往联盟校送教、送研百余人次,接受联盟校师生来校跟岗、体验学习近300余人次,同时接纳联盟校近1000余名师生共同开展研学、十四岁集体生日等课程。

  二、强化培训,为联盟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了全方面促进联盟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华山中学将提升联盟校“三支队伍”(即校领导队伍、中层干部队伍、骨干教师队伍)能力作为联盟发展的重要工作。自2023年持续开展面向联盟学校的“领航校长培养工程”“骨干校长培养工程”“中层干部助航工程”“学科骨干教师启航工程”等培训项目,分阶段、分层次对师市管理团队、教师团队进行培养、提升。培训课程设置充分借鉴了华山中学承担的兵团5期优秀校长研修班的经验,以理论学习、学校诊断、疆外考察、实践运用等模块进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23年,联盟共开设骨干校长培训班、领导力提升培训班5个,培训骨干校长、副校长总计40多人;中层干部培训班2个,总计培训65人;骨干教师培训班5个,总计培训130余人。同时依托北京国际汉语研修学院、河北保定师范学院、保定第十三中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等优质资源培训骨干教师160余人次。特别是“领航校长培养工程”借助江苏优质教育资源及专家团队,针对校长理论水平、办学实践等进行“导师制”的培养,旨在打造一批兵团一流、疆内知名的名校长,为师市教育的持续优质均衡发展蓄积力量。

  三、融合教研,打造区域教育发展示范区。自2021年8月份起华山中学与片区内的三建中学、博古其中学、28团中学、29团中学、铁门关第二中学、30团中学开展联盟学校六校联合教研活动。每月六所学校各学科开展集体教研活动一次,每两所相邻学校开展集体备课一次。在集体教研中,进行课堂诊断、专家引领、阅读分享、案例分析等,其目的是以华山中学为引领,共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课堂教学能力。2023年,华山中学在充分总结以往融合教研工作的基础上,又将融合教研进行了更细致的部署:一是将教研主题化,各学科紧紧围绕新课程、新课标进行主题教研,聚焦教师课堂教学的难点进行研究和探索。二是将融合教研的参与教师分为三支团队,即初级教师的“生根团队”、中级教师的“优师团队”和高级教师的“卓越团队”,以此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根据教研主题进行任务分工,使每一位参与的教师有获得感。三是在融合教研中增加了“学校课堂诊断”环节,即到哪所学校进行教研,参与的教师要对这所学校的教师课堂教学、备课、作业等情况做诊断,以此促进举办融合教研活动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提升。2023年,在华山中学的组织下各学科共开展融合教研40余次,参与近3000多人次。

  2023年华山教育联盟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华山中学与各成员学校不断探索、实践联盟发展的有效模式及途径,各成员学校间的融合度慢慢地加强、教育质量不断的提高,形成了一起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教育良好生态,促进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本报告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与中国教育报刊社基础教育中心(《人民教育》杂志)联合研制;研制者:李铁安,刘琴,包昊罡,李振文,孙蔷蔷,王晓燕,张宁娟,徐金海,胡备,杨泉森,汪瑞林,程路,邢星〕

Copyright © 2014-2022 米乐m6娱乐平台最新版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